「孩子每次玩玩具時,總會玩一下就換,玩具一個換過一個,每個都玩不久。」
「每次唸繪本都像毛毛蟲一樣動來動去,坐不住,想跑走。」
到宅治療時,常常聽到家長們提及孩子很容易分心,而在家中該怎麼做才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呢?
我的孩子算專注力不足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專注力是什麼?簡單來說,即是對一件事情專心及投入的程度,依據進行的活動及年齡,專注力時間長短也會不一樣。我們先了解每個年齡層的孩子能夠維持多久的專注力,再來設計合適的活動時間,但專注力持續時間是一個參考值,非絕對值呦。例如3~6歲的幼兒,可以坐在位子上不離開教室持續15~30分鐘;而學齡期的兒童,可持續30分鐘以上。另外,需要較高專注力的活動來說,例如玩拼圖、寫功課等,2~3歲的幼兒可以專心玩拼圖約5~9分鐘,而4~5歲的幼兒大約可持續12~15分鐘,專注力持續時間會因年齡、活動內容而有所不同。
Sohlberg與Mateer學者將注意力模式,分為五種類型,分別為集中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選擇性注意力、交替性注意力、分散性注意力。
集中性注意力 (focused attention)
在環境當中出現任何的訊息,包括看到、聽到、摸到、聞到等,一接收到訊息然後出現反應,例如聽到媽媽叫喚名字能夠馬上回應。
持續性注意力 (sustained attention)
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否可以維持長時間的專注力而不分心,例如能維持30分鐘玩積木。
選擇性注意力 (selective attention)
可以在環境中有多種訊息之下,能忽略其他干擾,維持專注力在要做的事情上,例如旁邊有人看電視,還是可以專心玩積木。
交替性注意力 (alternating attention)
在兩個不同的目標物之間轉移注意力,專注力可以交替來回完成任務,例如抄寫黑板,可以跑去吃點心再回來玩積木。
分散性注意力 (divided attention)
可以同時專注於兩件以上的事情,即一心多用,例如上課時一邊聽老師講話、一邊抄筆記;或一邊玩積木、一邊唱歌。
以上五種類型的注意力在日常活動中會交替、重複出現,並非單一獨立進行。
此外,孩子本身對活動的「動機」也會影響到專注力,有些孩子對於動態活動像是玩球、滑步車動機很高很有興趣,能持續30分鐘都不喊累,而有些孩子對於拼圖、畫畫、玩積木可以持續長時間的專注力,從頭到尾完成活動。反之,若孩子對活動不感興趣的話,可能連一分鐘都耐不住性子。
在家我們可以如何培養專注力呢?
在居家活動當中,我們可以從「居家環境」、「孩子本身能力」、「選擇的活動」這三個方面切入,小樹提供下列建議及策略:
針對居家環境
營造簡單化、結構化的環境
若孩子在家裡比較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而分心,建議周圍環境以簡單化、結構化為原則,減少聽覺與視覺刺激,房間內只有一張桌子、椅子以及面對空白的牆面,降低環境噪音,桌子上只放上功課或要進行的活動物品,建議清空其他不相關的東西、多餘的文具用品,避免過多干擾而分心。若是家中空間較小,沒有適合的房間,也可以選擇家中較安靜、無多餘雜物的角落來進行。
控制玩具數量
孩子的遊戲區或地墊上的玩具數量,盡量以3~5個以內為原則。過多散亂的玩具會干擾幼兒進行操作,無法專心,且過去許多研究亦顯示,「擁有較多玩具的幼兒,會高頻率的更換玩具。」因此,其餘玩具可以先收納起來,放在玩具箱或櫃子內,等需要操作時再拿出來輪流、替換,既可以讓孩子保持對玩具的新鮮感、興趣,也可以延長操作玩具的專注時間。
針對孩子本身能力
了解孩子對不同類型活動的喜好程度、孩子的基本能力及生理狀態
有些孩子對於靜態活動特別有興趣,能維持較長時間的專注力,若一開始只能維持五分鐘的專注力,那我們可以先規劃五分鐘的活動,再逐漸拉長活動時間,漸進地調整活動時間長度。孩子的認知能力為何?有時候並非孩子不能專心,而是活動難度太高,導致孩子難以融入、參與而分心。而有些孩子肌耐力不足,進行操作時因為耐力不佳而容易疲勞,導致坐不久、無法專注於活動中。此外,孩子的生理狀態欠佳,例如飢餓、疲勞、過度興奮、過敏、異位性皮膚炎等生理狀況皆會影響到專注力。
建立規律的作息
建立一個可預期、有秩序性的生活步調,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建立作息概念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在安排每日作息活動時,可以將固定的操作活動時間加入生活作息當中,例如早餐時段後,安排靜態操作(玩積木、畫圖等),再接著體能動態活動等(玩球、腳踏車、親子公園)。
此外,足夠的睡眠也能提升專注力,讓我們安排晚上固定的上床睡覺時間吧,陪同孩子建立習慣。
培養固定運動習慣
適度的運動能讓孩子發洩過多的精力,亦可促進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素的分泌,能提升專注力。若每天固定規律地運動達到30分鐘以上,適當消耗活動量,有些孩子較容易學習如何靜下來呦。
避免使用過多3C
許多研究指出,讓兒童太早開始使用3C產品或使用時間過長,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語文能力遲緩、情緒不穩定、睡眠品質不佳、互動能力不佳、3C成癮問題及視力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建議,建議0~2歲的孩子零接觸(除了使用視訊以外),2~5歲以每天一小時以內為原則。若孩子習慣了3C產品強大的聲光刺激,那麼,對於玩具的興致將會降低許多,也少了實際操作的發展經驗。
針對選擇的活動
建立「一次只做一件事情」的習慣
對於容易分心的孩子,持續維持注意力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將注意力集中在眼前要完成的事情上,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情,先學習一心一用,例如避免一邊看電視、一邊畫畫,一邊吃飯、一邊玩車車等等。
將活動分段進行
若觀察到孩子在活動中維持長時間的專注力感到困難的話,我們可以把需要較長時間或複雜的活動拆解成數個小片段來進行,例如面對一整張的著色圖,可以調整成先畫完3顆氣球就休息一下,再畫另外2朵白雲,休息一下,最後再完成其餘部分。休息的時間、頻率可依據孩子專注力的時間來調整,讓活動分段完成。
在活動當中加入孩子感興趣的元素
觀察孩子喜歡的元素,適當的融合於活動中,例如孩子喜歡動物,可在著色圖中加入各種動物圖案、使用動物拼圖、讓孩子仿作動物造型的積木。當孩子覺得有趣、好玩,自然會主動融入於活動中,而專注力亦會有所提升。
動態、靜態活動交替轉換
當孩子進行活動已經快要坐不住、耐不住性子時,可以彈性調整安排的活動,例如玩拼圖十分鐘,起來跑一跑、動一動、休息一下,再繼續進行活動。
專注力是學習的基石,若專注力無法持續維持,對日後學習、課業表現、人際關係等都有長遠的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可以藉由居家環境調整及家長適時的引導,慢慢培養。讓我們在生活中一起練習,陪著孩子一起進步。
撰文:連悅如 職能治療師
編輯:牛廣妤 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