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引導孩子建立行為規範—正向教養小練習

已更新:2023年11月23日



相信大部分的家長幾乎經歷過,跟孩子去公園玩而到了約定的回家時間,孩子卻耍賴哭鬧不肯乖乖回家;在便利商店明明已經說過不能再買糖果,孩子卻大發脾氣堅持要買,接著一哭二鬧三躺地;到了洗澡時間,孩子還想繼續玩玩具,於是浴室門口上演了一場親子大戰等等。這些情境對家長們來說應該再熟悉不過了,每每發生總會讓家長感到精疲力盡⋯⋯。

其實,孩子這樣的哭鬧行為是建立行為規範的必經過程,在一次又一次重複發生的過程中,孩子會不斷的測試大人設立的行為標準為何、底線為何,且學習到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當孩子有這樣的行為發生時,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規範孩子的行為時,孩子很容易產生較高張的情緒,建議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當孩子情緒爆發時,家長繼續講道理,多是造成反效果的。建議家長陪伴在孩子身邊,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後,情緒才能緩和,逐漸恢復平靜;當情緒平穩後,再進一步溝通剛剛發生的事件。例如在公園情境中,到了回家時間,但孩子不想回家而哭鬧,家長以正向語言描述情緒、同理孩子的感受,如「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還不想回家,可是這時間我們約好該回家吃晚餐囉,下次再來玩吧」。

或者,允許孩子適度的發洩情緒,當孩子情緒逐漸緩和時可以立即給予正向鼓勵,「你沒有哭哭了,很棒喔」;也可以適時的轉移注意力,「等下回家晚餐有你最喜歡吃的蒸蛋耶!」,在這過程當中孩子感受到同理、支持及安撫,引導其逐漸恢復平靜,進而順利溝通。


家長秉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溫和與堅定同樣重要,溫和是表達對孩子互相尊重的態度,尊重並理解孩子的情緒、想法、發展階段;而堅定則是表現出對自己和當下情境的尊重。「可是⋯⋯當我好好講的時候孩子都不會聽啊⋯⋯」,其實溫和不代表沒有原則,而是需要態度溫和但立場堅定。在《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書中指出,正向教養觀念中的「溫和」,包含了以下元素:提供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同理孩子的感受、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理解孩子的發展程度和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明確的傳達無條件的愛。「堅定」即是設定界線,堅定地給予明確清楚的行為要求,家長在情緒穩定的狀態下讓孩子知道界線為何,且堅持著界線。

四歲以上的孩子,通常可以一起討論、一起參與界線的設定及執行,而針對四歲以下或發展年齡較年幼的孩子則需要家長來設定界線,舉例來說像是在公園情境中,當孩子哭鬧不肯回家時,「我們要準備回家了喔,可以再玩三次溜滑梯,玩完就要回家囉,明天再來玩」,三次溜滑梯結束後,冷靜地抱起孩子帶他離開現場。


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也被稱為正向管教或正向教育,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培養兒童健康人格的各種引導方法。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作為核心基礎,家長與孩子互相尊重與合作,讓孩子感受到情感連結、歸屬感、自我價值,是一種長期而有效的教養方式。

一致性的規範原則

行為規範要有一致性的標準,讓孩子清楚知道要遵守哪些規則,以及如果他不遵守規則會有什麼後果。家庭成員之間需要事先討論、協調相同的標準,建立行為標準的一致性並貫徹執行,避免前後不一致或家庭成員之間不一致,孩子將會無所適從,或因不同的標準而難以建立行為規範,亦可能造成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一致的表現。


在合理範圍內給予彈性選擇

簡單來說,就是提供「二選一」或「多選一」的選擇題,給予合宜的選項讓孩子做選擇,透過有限的選擇讓孩子感受到做決定的權利。當孩子能自己選擇要做的事情,孩子感受到選擇的自主權,其配合度亦能相對提升。給予的選項需符合孩子發展年齡及能力,並表現出對孩子選擇的尊重,建議選項不要過多,二至三個即可;此外,選項的內容是家長期待孩子能做到的,例如「你要玩三次溜滑梯,還是三次蹺蹺板呢?玩完就要回家囉」、「你想要牽手走進浴室洗澡,還是抱著進浴室洗澡?」

另外,有些情境則不適合讓孩子做選擇的喔,需要給予明確規範及要求,例如「要不要寫作業」、「感冒要不要吃藥」。


以正向敘述方式取代負向敘述方式

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可以做的事」,而非過度強調不可以做的事。我們在規範孩子時,常常會說「不要亂摸桌上東西」、「不要吵鬧」、「不要動來動去」,有些孩子反而會愈說愈故意,那我們可以試著調整為「請把雙手摸膝蓋,等等我」、「我們一起輕輕、小聲說話」、「請把小屁股黏在椅子上,黏緊緊喔」,當轉換為正向敘述方式或是小任務的話,孩子將更有意願做到這件事。



孩子逐步建立行為規範的學習過程需要長時間累積,家長耐心陪伴與溝通引導,雖然有時可能發生無法預料的情況,家長千萬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壓力或失望。慢慢觀察、理解孩子的特質及能力,調整家長自身的心態,適時修正策略及應對方法,相信孩子與我們都能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延伸閱讀:在教養孩子之前,我們要先照顧好自己——淺談親職壓力



撰文:連悅如 職能治療師

編輯:牛廣妤 職能治療師

Komment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