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應用「共同活動」與「決策樹」的概念於自閉症幼兒的學習—淺談丹佛早療模式II

已更新:2023年10月20日


於淺談「丹佛早療模式 I」的文章中提及,我們與自閉症幼兒需要先建立良好的關係,我們以「積極傾聽」的方式讓自閉症幼兒慢慢熟悉別人的存在,並讓幼兒開始模仿他人的行為,使他們開啟社會性的第一步。接著為了提升自閉症幼兒的能力,我們要設計幼兒的介入目標和活動。以丹佛早療模式重視「社會人際的交流」和「共享性情感」的概念下,有一重要的核心活動為:「建立共同參與的例行活動(Joint activity routines, JARs)」。



共享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是幼兒社交溝通上重要的基礎,指幼兒和大人同時將注意力放在某一樣物品上,且雙方也會覺察到此注意力是共享的。

「共同參與的例行活動」為共同活動的三角,此為共享式注意力很重要的架構之一。


從圖示中可以了解到,共享式注意力為小孩和大人同時注意同一個物品(積木),並且彼此也會察覺到對方跟自己一樣正在玩積木,這時小孩與大人便能共同參與一樣的活動。然而,自閉症的孩子在共享式注意力上比較弱,他們無法和對方同時注意同一件物品,這導致他們在社交互動上容易出現問題。


共同參與例行活動(JARs),在社交互動裡扮演著很重要的元素。如果孩子的焦點都在自己身上,那就無法誘發動作和詞語;因此要將焦點換到大人身上,這能讓孩子發現我們在跟他分享什麼東西、在給予什麼指示,誘發他們更多的眼神接觸、分享、輪流、建立共同想法等等表現。


舉例來說,玩串珠的情境中,我們可以每次當孩子將串珠串於線裡時發出「咻~」的聲音,與孩子建立此簡單且重複的感官刺激,當孩子習慣後,我們偶爾可暫停一下,讓孩子能夠有視覺接觸或是誘發模仿聲音。因此我們與自閉症孩子進行的共同參與例行活動不用太過困難,可藉簡單遊戲來重複進行,其重點在於跟孩子的「雙向交流」。


過程中,使用物品、玩具之外,亦能提供感官刺激(如聲音、亮光等)進行活動,強調與孩子有面對面的互動交流,且盡量融合於日常生活中,如:洗澡、更衣、閱讀、家務、吃飯、戶外遊戲等等。


共同參與活動可分為四步驟:準備、主題、變化、結束

首先,與孩子準備一個主題,此主題可以是孩子自行挑選,大人亦能引導孩子選擇教具。

第二步,我們便開始進行我們選擇的主題,如物品操作、讀書、命名動物等等。

第三步,進入變化階段,這時我們可以嵌入要讓幼兒練習的目標,如在命名動物時可加入動物的叫聲和添加動作。

最後,進入結束或轉換。當孩子對於此主題沒興趣時,我們便結束此活動,引導幼兒收玩具,練習簡單的配對和分類。


「治療師,這個方法對我的小孩好像沒有效果?我覺得孩子一直沒進步怎麼辦?」

早期療育是一段很漫長的道路,孩子往往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將此能力穩定下來,不過也要因應孩子的狀況,策略也需做適時的調整。那我們該怎麼判斷什麼時候要持續練習,還是要進一步做調整呢?那這裡我們使用「決策樹」來幫助我們設計的活動是否合適吧!


圖表引用:劉瓊瑛、朱思穎(譯)(2014)。《丹佛早療模式:促進自閉症幼兒的語言、學習及參與能力》。台北:洪葉文化。

決策樹I - 查看活動有沒有包括內在增強物

活動本身就很具有吸引力,像是自己抓餅乾便可以享受到好吃餅乾,此活動便具有內在增強的效果,故抓取的能力就很適合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教學。倘若活動沒有內在增強物,如練習運筆,那可以搭配外在增強物(即練習完可以玩喜歡的遊戲)以進行增強。


決策樹II - 觀察孩子的能力,是否練習後有出現進展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往往需要大量的反覆練習和時間才能將完整的技巧學會。練習時,我們可以仔細觀察孩子於每次介入後的細微進展。像是練習穿衣服,在兩次的介入後,看看孩子是否學會其中一個步驟(如:拿起要穿的衣服);如果孩子持續介入與練習,慢慢地孩子可能完成了五個步驟(拿起衣服→將衣服套上→將頭拉出→手伸出袖口→衣服拉平),即代表完成了一個目標(學會穿衣服)。

倘若,進行兩到三次介入都沒有進展,那活動便要進行調整,如步驟簡化等等。


決策樹III - 設計活動的黃金「三變項」

為了維持孩子活動的動機和進展,我們須時不時的檢視提供的介入是否能讓孩子順利地吸收。其中有三個變項是我們可以去思考的:「增強物的強度、教學結構的層次、視覺協助的給予」。為了要更符合自然教學,我們依照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的順序來進行思考。

增強物的強度須依照孩子對於增強物的動機來做決定,如同我們常常使用孩子喜歡的活動和食物,讓孩子能做一些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此原理能讓孩子將不太喜歡的活動與孩子喜歡的活動做連結。如:脫衣服就可以玩水、洗手就可以吃點心、上廁所就可以去玩遊戲等等。當孩子做了不太喜歡的活動後就馬上安排他喜歡的活動,同時也要加入社會性增強(讚美鼓勵),讓孩子得到成就感。

當增強物的給予無法促進孩子的進展時,我們便要改變教學結構的層次。自然環境的活動勢必不夠結構化,所以一旦發現孩子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學習時,我們就慢慢建立一個結構化的環境使孩子可以順利的學習。而當孩子在結構化的環境中習得能力時,我們便慢慢回到自然環境中,讓孩子能真正地將此能力應用於所有的情境中。

當增強物和結構化皆無效時,我們再來加入視覺協助。視覺提示往往在學校是很常見的,學校老師會幫助自閉症學生製作圖片時間表,讓學生可以知道現在要做什麼。不過,回到家裡或是出去玩的時候,自閉症學生便無法類化,而容易情緒失控。回顧ESDM的中心思想「自然環境」,所以視覺協助在這裡是最後才考慮進來的。


圖表引用:劉瓊瑛、朱思穎(譯)(2014)。《丹佛早療模式:促進自閉症幼兒的語言、學習及參與能力》。台北:洪葉文化。

註:從上而下、由左而右,最上面的自然情境是我們最希望的練習目標,但幼兒無法順利學習時,便往下一格不同的增強或活動更加結構化,讓幼兒能更好的學習。




丹佛早療模式(ESDM)是一個綜合的治療模式,其目標希望自閉症幼兒能夠在家裡、幼兒園、任何場所皆能有良好的表現。

我們幫助自閉症的孩子進行介入的時候,我們並不是要削弱孩子的行為表現,而是要多去思考此介入對於我們孩子是否有效?我的孩子能表現出學習到的技能嗎?


在教學與介入的過程中,除了治療師外,家長亦為重要的參與成員。雖然專業人員的背景知識包含了許多幼兒的專業知識,但對每位孩子而言,家長才是自己小孩的專家,家長才是最瞭解自己小孩的人。因此,在療育的這段路上,家長的角色十分重要,期許家長能與專業人員一同努力,讓孩子的未來可以更好。


撰文:陳柏婷 職能治療師

編輯:牛廣妤 職能治療師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