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家有隻小暴龍!「到宅療育」讓治療融入生活

已更新:2023年10月20日



針對0~6歲發展遲緩、疑似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的孩子,為把握6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多會進行早期療育。不過有些早療的孩子或家庭狀況並不方便到醫院進行治療,那...怎麼辦?可以考慮「到宅療育」,針對個別化居家需求進行治療。讓職能治療師為大家介紹到宅療育的特色吧。


早期療育,是針對0~6歲發展遲緩、疑似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的孩子提供療育服務,以提升孩子的動作功能、語言功能、認知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社會互動功能等。

為把握6歲前的治療黃金期,家長可尋求鄰近的醫療機構,進行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感覺統合、心理治療、認知訓練、音樂治療、藝術治療、遊戲治療等。



為什麼需要到宅療育?哪些族群適合到宅療育?

可以去醫院做治療,為什麼需要到宅療育?其實,多數早療的孩子面臨著免疫力低落的問題,常常外出即感冒,演變成肺炎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凡住院即是1~2週起跳,而出院時,各層面的發展狀況面臨退步的窘境,像這類的惡性循環層出不窮。

「到宅療育」是治療師深入居家提供治療服務,為免疫力顯著低落的早療孩子,降低外界多重的接觸風險。此外,下列族群同樣適合到宅療育:


1. 較重症的特殊寶寶,家長難以陪同外出接受治療

有些孩子需要仰賴管路來維生,如身上掛有氣切、呼吸器、造口等,「出門」對孩子及家長來說是一個極具風險的浩大工程,且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感染,而被迫放棄外出治療這個選項,延誤治療時機。


2. 家庭照顧人力不足,媽媽照顧身障寶寶和手足,分身乏術

早療家庭的照顧負擔上,普遍重於一般家庭。家長若同時照顧身障寶寶和手足,一打二、一打三的情況屢見不鮮,要是沒有其他後援可以協助,面臨照顧人力不足的情況,需要早期療育的孩子多數無法外出接受相關療育資源。


3. 於醫療機構習得的能力,難以類化至日常生活情境者

「孩子在治療室已經學會湯匙的使用方式了,為什麼在家還是沒有辦法自己吃?」每個基礎能力習得後,不一定可以成功類化至其他情境中。難以「類化」,指的是孩子在 A 情境中經學習、訓練而獲得的能力,無法應用於 B 情境。其中的影響因子,除了孩子的認知功能可能還無法將新技能應用於不同情境,亦包含家中提供的湯匙為何?是否為適齡的湯匙形式?家庭支持度為何?是否過度協助?等等綜合因素,需要治療師於自然情境下作評估及指導。


4. 孩子的問題行為,於居家情境下較為顯著

「為什麼孩子在治療室很乖,但在家卻像小暴龍⋯⋯家人們都束手無策了⋯⋯」從前在醫院工作時,聽著家長的事件描述,給予對應的策略,但策略的適用性不一定如預期。原因在於,事件實際發生的情境為何、親子對話中的細節為何,其實都是重要的判斷因子。而有些因子或許是家長尚未注意到的,導致資訊傳達上有了落差,相對的,給的策略可能就不這麼合適。需要在實際情境下作評估,給予建議。



到宅療育在做什麼?與醫療院所有什麼差別?

到宅療育,能讓治療師於孩子熟悉的自然環境下,提供個別化的早療服務及專業建議,指導家長如何提供孩子適合的挑戰、協助及引導技巧。當治療回歸以家庭為中心,家長可以更順暢的在居家執行療育技巧及活動,提升練習頻率,讓療育效益可水平展延至日常生活中。另外,居家醫療服務亦增加治療的可近性,讓難以出門治療的族群得以獲得醫療資源。


1. 應用居家用品作為治療媒材

治療師執行到宅療育時,主要應用居家易得的日常玩具、用品、傢俱為主。

  • 將舉手可得的用品變成有用的訓練媒材,如曬衣夾就是很好用的兒童版指力訓練器呢。

  • 依孩子的身高、體型、動作功能,選擇高度合適的傢俱,如矮凳、沙發、床緣等,可以提供靜態姿勢擺位訓練,提升軀幹穩定度及姿勢平衡能力。也可將其作為障礙物,練習動態協調訓練,如繞過障礙物、跨越障礙物、跳躍過障礙物等。

  • 於自然情境下,運用實際的日常用品,練習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建議家長選購合適的進食工具(湯匙、學習筷),以此工具於居家環境中提供直接治療,降低孩子能力類化的困境。其中,生活自理能力包含進食、穿衣褲、穿鞋襪、刷牙、如廁等技巧訓練,亦可進階延伸至簡單家務處理功能,包含擰毛巾、擦拭桌子等。

2. 居家環境規劃及建議

家長經常訴說孩子在家的專注力不足,而進入居家時,常發現家裡的環境其實不利於孩子進行靜態學習。

  • 如在地墊上進行親子共讀時,孩子常四處逃跑無法專心活動,或許這時改為坐在小桌進行共讀,專注力較容易集中。

  • 如書桌擺放於電視附近,家長指導孩子認知活動時,其他家庭成員正在看電視,造成嚴重干擾,或許在練習認知層面重的活動時,空間的區隔是必要的,降低環境干擾,助於學習。

初次到宅治療時,多在協助設計孩子發展所需的環境調整。此外,為求治療的延續性,亦提供適齡教具選購的建議,讓孩子和家長在家裡也可以依循治療模式做練習,提升學習效應。


3. 建立正確親職教養觀念

治療師協助家長建立發展遲緩正確知能及親職教養觀念,減緩親子間的緊張感,創造親子間良性互動及學習。此外,同時提供家庭成員情緒支持或資源轉介,讓家庭成員可以同步了解與孩子的互動技巧及引導方式。在專業溝通下,使早療責任不再屬於單一照顧者,而是共同理解、共同分攤。



到宅療育是具有彈性且因地制宜的醫療服務,重視每個兒童及家庭的需求、優勢與價值,設計個別化的介入計畫。當治療融入生活,家長更能靈活運用引導技巧及親子互動技巧,許多訓練得以頻繁的在日常中反覆練習,使孩子的進步更為顯著。把握6歲前的早期療育黃金期,讓孩子從日常遊戲中邊玩邊學習基礎能力。


撰文:牛廣妤 職能治療師

 

本文刊於親子天下|連結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