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什麼孩子總會跌倒?

已更新:2023年10月20日




「我家孩子能走能跑,走路沒有明顯狀況,但依舊常常跌倒。手腳帶著黑青回家,根本是家常便飯......」






您的孩子也有這樣的狀況嗎?

  • 角落時間大家在墊上各自玩玩具,移動時總會不小心踩到同學的玩具。

  • 常常撞到同學,被同學抱怨。

  • 跨門檻或階梯時,常飛撲跌倒。





幼兒期(1~3歲)的孩子從慢慢學站、扶著走,進步到會跑、會跳、上下樓梯。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跌倒,爸爸媽媽們應當注意家裡的傢俱擺設,增加環境的安全性,建議:

  • 於孩子常玩耍的地方鋪設墊子,墊子需固定妥當、不滑動。

  • 將尖銳的桌角、桌邊,黏上防護條

  • 移除不穩、會晃動的櫃體,避免孩子因扶著不穩固的支撐而跌落。

  • 剛學步的孩子,亦可選擇穿戴兒童護膝襪及兒童護頭防撞墊,提供跌倒時的緩衝。

隨著年齡增長,各層面的發展較為進步時,孩子的動作控制能力亦會提升,跌倒頻率將逐漸下降。若爸爸媽媽或是老師們,仍有注意到孩子的跌倒頻率比同齡的孩子更為頻繁時,需要進一步探究造成跌倒的因素。



 

可能造成孩子常跌倒的因素


骨骼因素

以生理構造來看,較常見的骨骼因素為足內八扁平足。足內八的行走步態,容易讓雙腳互相打架而自己絆倒自己,主要跟髖關節、大腿骨及小腿骨的排列有關;而扁平足,乃是足部舟狀骨向下位移,使內側足弓塌陷,甚至步行會有足外翻(eversion)的狀況。


以幼兒期及學齡前期的孩子來說,通常隨著成長,骨骼肌肉更為成熟時,腿骨內轉的狀況將會改善,足弓的形成亦較為成熟,故足內八或扁平足即逐漸改善,爸爸媽媽無須過度焦慮。除非,到了小學仍有明顯的足內八或扁平足的狀況,且明顯影響日常步行,建議可進一步至骨科進行檢查。


下肢肌耐力及協調

肌肉張力較低的孩子,常常伴隨整體肌耐力較弱的問題。常會觀察到,步行時膝蓋彎彎的、步伐拖行等等,常常拖著腳走的孩子,甚至會因爲腳背經常摩擦地板,致趾頭背側長繭。肌耐力不足的情況下,相對也會影響協調控制的表現,包含走路步態笨拙、跑跳時換腳不順、速度控制不佳等等。


感覺統合失調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生理構造逐漸成熟外,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的發展的是很重要的。感覺統合包含了前庭覺、 本體覺、 觸覺、視覺、 聽覺、嗅覺與味覺等,這些豐富且多元的感覺輸入至大腦,經過大腦的處理及整合,協助孩子反應及適應環境中的各式變化。同時,也藉著這些感覺的整合,認識及學習自己肢體控制的能力,例如:

  • 在不同的地面材質上(軟墊、草皮、沙灘、水泥地面等等),如何讓自己站穩。

  • 腳需要抬多高,才能跨越台階。

  • 前面有障礙物,自己需要什麼時候開始煞車,或是如何繞過障礙物等等。

若感覺統合失調,大腦即無法適切地將輸入的感覺做正確的解釋,而提供了不恰當的動作輸出,就會導致孩子動作笨拙、不協調,跌倒的意外頻頻發生。


另外,視覺是很重要的感覺輸入之一。在探討感覺統合前,需要先確認孩子的視力狀況是否有異常,如遠視、近視、散光、視野較小等等,視力會直接影響視覺訊息的接收,故須先排除視力問題,再進一步探討是否視知覺的感覺整合有狀況。


註:視知覺,即視覺訊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將訊息做整合及解釋,如判斷障礙物的距離及大小等等。


鞋子選擇

隨著孩子抽高,腳長大的速度很快,因而父母多會傾向購置較大的鞋。但是,過大的鞋子反而是絆倒的主因,亦需留意鞋子的材質是否過軟。太軟或太大的鞋子皆無法提供足夠的足部穩定度及支撐力。孩子於追逐跑跳時,容易發生絆倒及扭傷的風險。



 

孩子跌倒,在動作發展的過程中是難免會發生的事情。有些家長心疼孩子受傷,過度保護孩子,但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學習經驗較少,直接影響了肢體及動作技巧的發展,建議爸爸媽媽可多帶孩子去公園,嘗試不同的遊戲場設施,從中體驗多元的感覺刺激;透過遊戲,發展出控制自己身體動作的能力


若家長仍對於感覺統合及動作發展上有疑慮,需尋求進一步的評估與諮詢,建議洽詢職能治療師的專業評估,提供個別化的建議,將技巧融合在日常生活當中。



撰文:牛廣妤 職能治療師



Kommentare


Die Kommentarfunktion wurde abgeschalte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