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面對孩子第一個負向情緒

已更新:2023年10月20日




情緒,反映出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幼兒亦是如此。

當幼兒高興的時候臉部會笑容滿溢、肢體動作活躍,而生氣的幼兒可能會咬牙切齒、大聲哭鬧、拳打腳踢。同時,情緒也會影響著生理層面,如同大人會因為壓力大而頭痛,因此幼兒也會因生氣害怕而身體感到不舒服。


幼兒的情緒能力會隨著年齡、認知、社會互動及溝通表達等能力的增長及個人生活經驗的累積而逐漸成熟,從簡單的情緒表徵變得豐富且複雜。


心理學家Bridges於1930年代,開始觀察0-2歲嬰幼兒的情緒發展,發現新生兒的初始情緒為簡單的興奮和激動。經過成熟和學習後,其情緒會開始分化,發展為多面向及多層次的表徵。例如嬰幼兒之情緒於3個月分成正向(快樂)和負向(痛苦);於6個月痛苦會再分化成憤怒、討厭、害怕;12個月時快樂分化出高興和喜愛;18個月時則可進一步區分出對於不同對象的愛(成人或兒童),同時痛苦可再分化出嫉妒;24個月時可表現出穩定的喜悅。





由上述的情緒發展可以知道,嬰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情緒的感知及表達將進行細緻分化,並產生多元情緒表徵。2歲的幼兒在情緒上已較為鞏固,且幼兒的注意力也會從照顧者的身上,移轉到外在的環境中,並發現自己可以獨立運作,因此這個時期幼兒會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世界的連接,也因為如此幼兒會想試著自己獨立完成活動,而變得固執且難控制。故2歲之後是稱為幼兒發展過程中第一個叛逆期,即大家常聽到的「不要不要期」,爸爸媽媽無論提供什麼選項安撫孩子,只得到「不要不要」等哭鬧的回應,同時這時期也正是個性發展的時候。


這個階段的幼兒開始想要多去嘗試各種不同的活動,如:學大人用筷子吃飯、往高處拿大人使用過的東西等等,但通常大人會為了想要保護孩子,因此會下意識阻擋掉幼兒想做的事情,這時幼兒發現自己想做的事都做不到的時候,便會開始進行反抗,並會使用我們最常聽到的「不要」或「哭鬧」來表達意圖,而我們大人便會覺得小孩的情緒是不是很不穩定,很容易爆哭或暴怒。


「治療師...請問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渡過這段期間呢?」

以下提供幾個建議供家長參考:


尊重孩子的意願,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想要嘗試事情不是一件壞事,這時我們能提供需要的協助,營造一個富有安全感的環境,讓孩子可以放心的獨立嘗試,而也可以藉此機會讓孩子學習到不同的能力,達到滿足孩子及保護孩子的雙贏情況。


給孩子自主選擇權

當然尊重孩子之前,我們也常常會遇到時機點不對的情況,這往往會發生在轉換活動的時候,這時我們能提供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孩子知道我們有尊重他。而給予選擇題的小技巧中便是,選項裡面皆為我們想要讓小孩做的,只是有強度的不同。例如:現在我們立刻就要洗手吃飯了,但孩子還想要繼續玩玩具,這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我給你幾個選擇:一、我們直接去洗手吃飯。二、我牽著你去洗手吃飯。三、我抱著你去洗手吃飯。


同理孩子,處理情緒

有些事情是孩子必須要學習,孩子在當下會很生氣且哭鬧,而我們可以使用肯定的用語,讓兒童知道自己不孤單,這時孩子的情緒也較容易平靜。不過要注意同理心不是要全然的同意或接受對方的看法,而是要讓對方學習原來自己有這種感受,並別人也會有。

每個情緒控制都很需要練習,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外,還要有足夠的時間也是很重要的,等待孩子練習調整自己的情緒。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急呦,有時親子互動太急迫反而讓孩子更為焦躁,造成反效果。


在處理情緒的過程中,難免大人的情緒也會受到波及,但注意需避免使用情緒用語。如:「你生氣,我就不要你了」、「這麼不乖,把你送人好了」,一句無心的話語,恐怕會根深蒂固於孩子內心,逐漸失去安全感,導致孩子無法適當地表達情緒,情緒控制能力、挫折耐受力便會越來越差。


孩子的情緒需要時間去做練習,雖然孩子有時候情緒會很抓摸不定,但家長也不要氣餒,我們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提供必要的協助給孩子,相信孩子的情緒會變得越來越好的!



撰文:陳柏婷 職能治療師

編輯:牛廣妤 職能治療師





Comments


bottom of page